上海交大團隊鋰離子電池高容量硅負極研究獲進展

時間:2018-03-20 10:28來源:上海交通大學 作者:綜合報道
點擊: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軍教授研究團隊在Cell Press旗下的能源領域新刊Joule發(fā)表了題為“Silicon Microparticle Anodes with Self-Healing Multiple Network Binder”的文章,文中所設計的多級網絡結構并帶有自愈合功能的水系粘結劑(PAA-P(HEA-co-DMA))可以有效緩解微米硅電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由于活性物質的體積變化引起的顆粒粉化和電子導電缺失現(xiàn)象,進而獲得性能優(yōu)異的硅基負極。 
 
  硅具有很高的理論比容量和較低的氧化還原電極電勢,被認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最具潛力的負極材料之一。然而,它在循環(huán)過程中嚴重的體積變化,使電極結構松動和電子導電變差,并不斷破壞電極表面的SEI膜和消耗電解液,從而降低了電池的循環(huán)效率和使用壽命。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許多先前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設計不同結構的硅材料,如多孔化,納米化以及多層復合,以降低活性相的體積效應,從而提高電池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然而,這些策略很難甚至不可能實現(xiàn)硅材料的廉價以及大規(guī)模生產。 
 
  該論文從粘結劑的結構設計出發(fā),合成了一種軟-硬并舉的具有多級網絡結構的新型粘結劑,該聚合物具有一定的自愈合能力和優(yōu)異的拉伸性能,可以有效地緩沖由于微米硅顆粒的體積變化而引起的應變,抑制硅顆粒在循環(huán)過程中的粉化,使微米級硅顆粒電極的電化學性能得到顯著改善。在5A/g的大電流下比容量仍有約1850 mAh/g,并具有優(yōu)異的電化學可逆性。此外,該粘結劑也適用于微米氧化硅負極材料,可在9 mAh/cm2的高面積容量下可逆循環(huán)。該研究結果對發(fā)展具有強體積效應的高容量電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973計劃(2014CB93230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773154)的支持。 
(責任編輯:admin)
文章標簽: 鋰電池 負極材料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中國電池聯(lián)盟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中國電池聯(lián)盟)”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
QQ:503204601
郵箱:cbcu@cbcu.com.cn
猜你喜歡
專題
相關新聞
本月熱點
歡迎投稿
聯(lián)系人:王女士
Email:cbcu#cbcu.com.cn
發(fā)送郵件時用@替換#
電話:010-56284224
在線投稿
微信公眾號